202008-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

简介: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为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导和规范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提高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吸收借鉴国内外生态保护修复先进理念与相关标准,总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经验教训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主要内容包括正文和附录两部分,正文包括8方面内容:适用范围、定义、总则、实施范围和期限、工程建设内容及保护修复要求、技术要求,监测评估和适应性管理,工程<!--autointro-->

内容: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

(试行)


为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导和规范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提高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吸收借鉴国内外生态保护修复先进理念与相关标准,总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经验教训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主要内容包括正文和附录两部分,正文包括8方面内容:适用范围、定义、总则、实施范围和期限、工程建设内容及保护修复要求、技术要求,监测评估和适应性管理,工程管理要求,附录包括术语和定义、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目标分解表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生态监测推荐指标等3方面内容。


目    录


1、适用范围

2、定义


3、总则

3.1 总体要求

3.2 保护修复原则

3.3 一般规定


4、实施范围和期限

4.1 实施范围

4.2 实施期限


5、工程建设内容及保护修复要求

5.1 建设内容

5.2 自然生态空间保护修复要求


6、技术要求

6.1 技术流程

6.2 现状调查

6.3 生态问题识别与诊断

6.4 保护修复目标和标准设立

6.5 单元划分和工程布局

6.6 保护修复模式与措施选择

6.7 资金估(概)算和投资预算


7、监测评估和适应性管理

7.1 监测评估

7.2 适应性管理


8、工程管理要求

8.1 方案制定

8.2 规划设计

8.3 任务分解

8.4 工程实施

8.5 工程验收

8.6 工程评估

8.7 信息化监管

8.8 后期管护

8.9 档案管理


附录 A 术语和定义

附录 B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目标分解表

附录 C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生态监测推荐指标


一、定义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山水工程”)是指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依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及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等相关专项规划,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提升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整体改善和生态产品供应能力的全面增强,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对受损、退化、服务功能下降的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过程和活动。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技术流程如下图所示:


11111111.png


二、术语和定义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简称NbS)

根据IUCN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标准》,是指对自然的或已被改变的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可持续管理和修复行动,这些行动能够有效地和具有适应性地应对社会挑战,同时为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带来益处。


适应性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

是指基于生态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对生态系统认识的时限性,通过监测评估过去采用的管理政策和实践措施来获得经验,并根据生态系统变化情况,修正、改进管理政策和实践措施的方法和过程。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Social-Economic-Natural Complex Ecosystem)

表示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在特定区域内通过协同作用而形成的复合系统。


区域(或流域)尺度(Regional Scale)

指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所覆盖的区域(或流域)空间范围。


流域(Drainage Basin)

是指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或湖泊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的总和。


生态系统结构(Ecosystem structure)

是指生态系统生物和非生物组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组织形式、结合方式和秩序。


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

根据IUCN的《通过生态网络和生态廊道加强保护区连通指南》,是为保持或恢复有效的生态连通性,长期治理和管理、明确界定的地理空间。


生态网络(Ecological Network)

根据IUCN的《通过生态网络和生态廊道加强保护区连通指南》,在区域(或流域)范围内,生态廊道常常相互交叉形成网络,使廊道与斑块和基底的相互作用复杂化。网络的功能与廊道相似,但与基底的作用更加广泛和密切。


生态保护网络(Ecological Network for Conservation)

是为保护支离破碎的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而建立、恢复和维护,由生态廊道连接的核心栖息地(保护区、原始生态系统和其他完整的自然区域)组成的系统。


生态过程(Ecological Process)

是区域(或流域)中生态系统内部和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和迁移转化过程的总称,其具体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植物的生理生态、动物的迁徙和种群动态、群落演替、土壤质量演变和干扰等在特定范围中构成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过程的影响。


生态系统功能(Ecological Function)

生态系统整体在其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中表现出的作用和能力。随着能量和物质等的不断交流,生态系统亦产生不断变化和动态的过程。


生态系统质量(Ecosystem Quality)

生态系统质量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组分的质量,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的生产服务能力、抗干扰能力和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等方面。


恢复力(Resilience)

又称弹性,是指生态系统维持结构与格局的能力,即系统受干扰后恢复原来功能的能力。


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

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效用,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健康和娱乐)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养分循环)。简言之,就是指生态系统给人类提供的惠益。


生态产品(Ecological Product)

生态产品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


本地生态系统(Local Ecosystem)

是指一个由本地生物组成的稳定生态系统,这些生物是本地进化而来或者随环境条件变化而从邻近地区迁移而来。


参照生态系统(Reference Ecosystem)

是指一个能够作为生态恢复目标或基准的生态系统。通常包括破坏前的生态系统、未因人类活动而退化的本地生态系统,以及能够适应正在发生的或可预测的环境变化的生态系统。


生态胁迫(Ecological Stress)

是指来自人类或自然的对生态系统正常结构和功能的干扰,这些干扰往往超出生态系统恢复力(Resilience),导致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的变化甚至退化或崩溃。


保护保育(Ecosystem Conservation)

是指保护单一生物物种或者不同生物群落所依存的栖息地、生态系统,以及保护和维系栖息地(自然生态保护区域内)原住民文化与传统生活习惯,以达到维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永续存在的活动。


生态修复 (Ecological Restoration)

亦称生态恢复。是指协助退化、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生态修复方法包括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等。生态修复目标可能是针对特定生态系统服务的恢复,也可能是针对一项或多项生态服务质量的改善。


自然恢复(Natural Regeneration)

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自然演替和更新恢复的活动。一般为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过程。


辅助再生(Assisted Regeneration)

亦称协助再生。是指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促进措施,使退化、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并进入良性循环的活动。


生态重建(Reconstruction)

是指对因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导致生态功能和自我恢复能力丧失,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转变化,以人工措施为主,通过生物、物理、化学、生态或工程技术方法,围绕修复生境、恢复植被、生物多样性重组等过程,重构生态系统并使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的活动。

发布时间: 2020-08-26

链接: http://files.in5.cn/guifan/202008-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pdf

标签: 生态修复,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